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宏观 > 宏观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宏观经济:阶段性的周期调整巩固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的描述

宏观经济周期四个阶段|宏观经济:阶段性的周期调整巩固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的描述

时间:2016-05-23   来源:宏观   点击:

宏观经济:阶段性的周期调整巩固高速增长的长期趋势

1.调控巩固中国经济高速平稳增长的长期趁势

2006年上半年,重新恢复快速增长趋势的中国经济出现过快苗头,政府因此采取了一系列的调控措施,目前正在逐步收到成效,工业生产的下降、投资增速的回落,顺差持续维持高位、商品价格继续反弹等显示内需已经开始受到抑制。而宏观政策仍保持紧缩,前期行政性调控仍存在后续影响,预计企业利润的回落将滞后显现,不过,宽松的货市条件、偏低的实际利率、良好的企业盈利、加速的消费增长等趋势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特具有较强的内生性,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正因持续的调控而处于阶段性的周期调整中,未来一段时期内有望逐步平德回落到趋势增长率附近,而长期高速平德增长的基础仍然牢固。

对于股票市场而言,温和且适当的调控将降低宏观经济与企业盈利的周期性波动从而使投资者获得更加稳定的长期成长预期,即使短期盈利增速下降,因为股权风溢价下降而带来的估值提升效应将取代盈利增长成为股价上涨更大的推动力。

2.短期内世界经济略有减速,失衡仍将延续

中国经济正越来越多地受到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而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世界经济失衡,目前主要表现为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和其他部分国家对美贸易顺差能否持续,参考伯南克在2005年提出的观点,我们认为这只是全球储蓄过剩大背景下资金流向美国的自然结果,因而是世界经济中的一个环节,而非决定其他的根本因案。全球储蓄过剩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包括入口老龄化造成的投资率趋势性下降。东亚和拉美国家为增强抵御对外风险能力而积累外汇储备以及产油国积累的石油美元等。这些因素更多的是全球经济运行的自然结果,在短期内发生突然变化的可能性并不大。因此,由于全球储蓄过剩将延续,经济失衡问题的解决将是渐进的过握,这意味着全球范围内实际利率水平仍可能上行,但空间不大,美元贬值将是渐进的。

我们认为本轮全球经济周期目前只是发展到了中间调整阶段,当前国家间经济联动明显增强,而美国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全球的级济波动,从历史数据看,美国经济周期的长度在10年左右,本次周期从2003年开始算起到现在,只是在中间调整阶段,而工业产出、产能利用率等主要宏观指标也并未达到以前周期的高点。不过实际上中美经济波动的关联明显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与美国的关联,这反映了两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以国内经济波动中内在因素占主导地位的实际情况。

预计世界经济发展速度短期内总体上有所放缓,大约从年中开始回升,全球储蓄过剩决定的实际利率水平不会大幅度提升是影响短期内世界经济运行的重要方面二从IMP测算的GDP缺口看,目前全球整体和三大经济体的产出缺口逐渐收窄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即使考虑到计算误差,当前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扩张并未明显高出其潜在水平,考虑到目前良好的企业盈利,预计主要经济体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会高于潜在增速,产出缺口将逐渐拉大。最新公布的OECD领先指标趋于反弹,对主要经济体而言,该指标领先工业产出半年左右,这意味着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可能在2007年中左右开始反弹。

中国经济增长趋势

3.短期内中国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对外失衡难以根本改善

汇率低估导致的对外失衡仍是短期内中国宏观经济面对的主要问题。实际上由于美元明显贬值,2006年入民币对美元的有效汇率并未升值。为缓解对外失衡,预计2007年入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将有所升值,幅度不会很大。但如果美元贬值幅度较大,受入民币升值幅度空间限制,入民币有效汇率仍可能贬值。总体上看入民币明显低估的格局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从外需方面看,全球储蓄过剩导致的经济失衡仍将延续,全球利率水平上升幅度有限,预计短期内世界经济增速只是略有放缓。总体上看,低估的入民币汇率和高位的外需决定了短期内我国出口增速只是略有回落,仍保持在很高的水平。为了维持整个经济运行的平衡、抑制通胀,我们认为近几年间内需总体上仍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特别是投资需求。

目前积累的GDP缺口水平仍较大,而利率汇率仍处于刺激经济扩张的水平,银行放贷动力仍然比较强劲,这种背景下总体上通胀压力仍然比较大。虽然短期看行政调控有紧缩过度的风险,但放松以后经济随时可能反弹。因此,我们认为短期内国内政策总体上仍将保持紧缩,实际利率将开始上升,内需总体上仍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特别是投资需求,因此预计企业盈利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有所放缓。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早报
原创
名家
新闻
学堂
期货
理财
外汇
炒股软件
股票知识
K线图
平均线
分时图
短线炒股
MACD
涨停板
强势股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股民股票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