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资讯 > 【恐袭波士顿真实事件】《恐袭波士顿》:恐惧中诞生的美式主旋律

【恐袭波士顿真实事件】《恐袭波士顿》:恐惧中诞生的美式主旋律

时间:2018-12-05   来源:热门资讯   点击:

恐袭波士顿

《恐袭波士顿》的英文原标题翻译成中文,即“爱国者日”,指的是为纪念美国1775年独立战争第一枪而设立的庆祝活动。在马萨诸塞州,4月份举行的波士顿马拉松活动是这个节日中的一场盛大狂欢。作为拥有117年历史的体育盛会,波士顿的赛道上总聚集起来自全世界最精英的选手,他们用身体和汗水对个人极限进行着突破,也藉由此缅怀得来不易的自由。而正是在这么一个充满欢乐与雀跃的场合,暴行却在无人料想的时刻发生。2013年4月15日马拉松终点的两枚自制炸弹让整个城市陷入巨大的恐惧,恐怖袭击的阴影笼罩四野,一场如同长跑般殚精竭虑的追捕行动在第一时间展开。

在贡献出令人震惊的《深海浩劫》《孤独的幸存者》后,导演彼得·博格继续他对“历史大事件”的影像叙述之旅,此次他面对的挑战更加巨大:如何在惨剧过去三年后,重新以一种庄严的方式揭开历史的伤疤,在精准还原事件本身的基础上,赋予影片足够的戏剧色彩,并在同时,尽可能地将人性的尊严与光辉注入其中。在这个意义上,《恐袭波士顿》出色地完成了它作为一部美式主旋律的任务。在悲痛中生长而出的故事并未仅仅停留在煽情与催泪的刻意营造上,而是借由真实人物的足迹,以爆炸案发生始末的各个节点及主要推动者为线索,为观众勾勒出一幅惊心动魄的图景。

影片开始于一片祥和,城市在静谧中酝酿着大型体育盛会前的激越。波士顿警察托米因为违纪而遭停职,他向周遭的人抱怨着自己的生活;华裔青年孟先生在慢跑的途中,还不忘通过视频向远在中国的父母展示自己新购置的轿车;兴致勃勃的瑞秋,和自己的爱人享受着赛前的甜蜜早餐,而蜗居在窄小公寓里的移民察尔纳耶夫兄弟则津津有味地看着网上如何操作自制炸弹的视频……影片通过分线叙事的方式,拼凑出不同个体在悲剧发生前的生活轨迹,不安的气氛在观众的心中升腾。如此不着痕迹的刻画方式,让人想起十四年前美国独立导演格斯·范·桑特在讲述校园枪支暴力的《大象》中所使用的手法——镜头不动声色地在日常生活中周旋,看似并无大事发生,平行叙事结构的穿插,却已经为悲剧进行了足够的铺垫。《恐袭波士顿》开篇平静缓慢的节奏让影片中段的爆炸显得格外惊人,不同个体命运在命运的戏弄下不得已产生交集,波士顿城市群像也籍由此得到了强有力的塑造。欢乐与悲剧的两厢对比,在极为纪实的风格中,制造出强大的情感震撼。

追捕凶手的过程则遵循着好莱坞式的强情节,不断通过强大技术的登场、不同调查群体的介入、追车火拼的叠加,让观众的神经时刻紧绷。导演聪明地避开了有关移民政策反思、种族主义批判等可能会引起巨大争议的话题,动用包括镜头调度、饱满配乐在内的一切手段,激发出波士顿全城动员,努力从劫后余生的悲痛中自愈的巨大正能量。

关于波士顿恐袭,已有铺天盖地的报道,事无巨细地向公众揭示惨剧发生前后所发生的种种,2016年一部名为《马拉松:爱国者日爆炸案》的纪录片,也通过长时间的跟踪拍摄,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量。《恐袭波士顿》则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虚构元素的加入,进一步承担起感动美国、振奋人心的职能,无怪乎影片一在美国公映,便得到媒体的盛赞,称其为“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作品”。值得称道的是,影片并未在虚构的路上走得太远,相反,它无比贴近事件本身,不仅呈现了FBI与当地警员在案件侦破中的无力感,还对恐怖分子本身,第一次进行了有血有肉的塑造。这种具象化的努力,让爆炸本身更具震慑力,也为观众提供了进入凶手内心世界的入口。新闻报道场景与拍摄场景毫无痕迹地混剪在一起,展示了电影在视听层面的无限可能性。波士顿恐袭案是美国的伤疤,从恐怖的阴影中走出,也需要举全社会之全力,影片通过对不同个体的追随,充分地表明了这一点:打击恐怖活动,绝不是一个孤胆英雄可以完成的任务,相反,这将是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需要竭尽全力去攻克的事业。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早报
原创
名家
新闻
学堂
期货
理财
外汇
炒股软件
股票知识
K线图
平均线
分时图
短线炒股
MACD
涨停板
强势股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股民股票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