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股票知识 > 中小资金操作模式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发审从严远远不够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仅发审从严远远不够

时间:2019-01-08   来源:中小资金操作模式   点击:

本周各指数出现了分化,上证50和沪深300指数大跌3.22%和2.58%,为今年来最大跌幅;上证指数和深成指继续收1.07%、1.38%的周阴线(11月月线三连阴);而中小板和创业板则收0.15%、1.24%的周阳线。

周五,创业板更是出现了涨幅近2%的中阳线的大幅反弹,显示一波交易性机会即将来临。

可以说,本周大盘股指数和小盘股指数出现今年以来最大的分道扬镳,出现了我上周末呼唤期待的“再平衡势在必然”!

有人认为,这是监管层对新股发审从严,3新股全部被否,零通过所导致的。权威媒体甚至说,只要新股发审低通过率成为常态,大小非减持就不会对市场造成大的冲击。中国股市就会好起来。

但我以为,要解决中国股市长期熊市的症结,仅靠新股发审从严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1、新股发行从严符合中国国情

本周最大的新闻是,周三发审委审核3只新股零过会。自新一届发审委11月上任以来,共审核了61家公司首发申请,通过率为55.7%。上周一(11月20日)举行新发审委就职宣誓仪式后,开了4次IPO发审会,审核了9个IPO,仅过会3家,通过率低至33.33%。而今年前10个月的通过率是80.1%,2016年全年通过率为91.14%。

新股发审通过率之所以一再降低,关键是在发审委之上,再成立一个监察委员会,“实行全方位的监察,对发审委和委员的履职行为进行360度评价,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终身追责”。

我以为,终身追责是加强发审监管的一个重要举措,让发审委员责任更加到位,追溯责任的时间更长,从而使监管更加严厉,更加到位,使通过审核的新股质量更有保证。有了这些前所未有的监督举措的震慑,今后就很少有人再敢在新股发审链上通过行贿受贿,通关系、卖人情,而对劣质公司上市放水了。

反过来也表明:当时有人主张,“为了向注册制过度,解决IPO堰塞湖问题,监管部门不再对申请IPO的企业设业绩门槛,不再对企业能否持续盈利作判断,只需关注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即可上市”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极其错误的,造成的不良后果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是误读了美国股市的注册制。

美国股市新股上市,确实不是采用核准制,但是,这是以美国整个社会成员的诚信度和注重诚信档案作为前提的,是靠对造假上市公司有着严厉的集体诉讼制度和刑法制度做保证的,并且美国的注册制也同样有严格的审核。正因为此,尽管美国股市已经连续9年的大牛市,屡创历史新高,但也没有出现企业IPO排长队现象。

其次,放水式的注册制脱离了中国的国情。

在当今中国,许多企业缺乏诚信、造假盛行、造假成本很低,集体诉讼制度又没有建立。据统计,2015年以来,金亚科技、嘉寓股份、京天利、欣泰电气、恒顺众昇、安硕信息、锐奇股份、宝利国际、尔康制药、祥源文化、乐视网等十几家创业板公司因涉嫌造假,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发布了存在被实施暂停上市风险的提示公告。但退市的寥寥无几,除了顶格罚款60万元,没有一例像美国安然那样,将造假者罚得倾家荡产,还要坐牢。所以,造假者屡禁不绝。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对申请上市的企业的业绩、盈利能力和水平、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机制、关联交易、财务数据等方面进行严厉的审核,对不合格者坚决投否决票,就会造成许多上市公司“蒙混上市、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四年亏损、五年减持跑路”的事件屡屡发生,破坏了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严重伤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和信心。

再次,放松了上市新股审核标准,直接导致了新股排队堰塞湖的形成。

每天发2--3只新股,每周发10只新股,一年发400多只新股,这是中外股市历史上闻所未闻的扩容大跃进。凡是搞大跃进,必然会出现粗制滥造。

原有800多家企业排队上市,2年发掉了600多家,新的排队者又冒出来,至今还有540多家在排队。这本身就表明发审制度不正常。

从发审通过率90%快速降到33%,并且6月份以来有119家企业撤销上市申请,这也表明,按现在的审核标准,这两年600多家上市企业中,至少有二分之一企业不符合上市条件,用各种手段混进了股市。如今市场盛行的“炒小、炒新、炒差”,正是放松新股发审标准的产物,监管层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不能一味指责市场。

我很认同、赞赏近期监管层对新股发审的一系列从严举措,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是不追求数量而更注重质量的,是有利于净化市场风气、提升广大投资者信心。

2、正确理解“直接融资”的含义

很长时间来,从各重要会议和文件,到监管层负责人讲话都反复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直接融资的比例”,每每导致市场的恐慌。其实,包括监管层在内,对“直接融资”含义的理解,多有偏颇。

直接融资主要包含三项:一是发债券,这是大头。美国,发行债券占直接融资的70%以上;

二是并购重组中的发行股份(即定增),购买优质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此项直接融资比例,要几倍甚至十倍于新股的募资;三是新股扩容,即IPO。

而这两年,A股市场却把直接融资与新股IPO划等号,而债券发行数量远远不够,并购重组基本处于停顿状态,主要是发新股。遂导致大批企业为获得既不用还本又不用还息的“免费午餐”,千军万马走独木桥,不择手段地谋求上市。

我认为,上述错误的理解应当纠正,监管层应对直接融资的各项内容做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在新股IPO的速度和数量上,要充分考虑市场的承受能力和市场的稳定性。

3、改革新股股权结构,一劳永逸地杜绝大小非减持后患

IPO堰塞湖为何久疏不散?为何连炒瓜子的、洗脚的、卖蜜饯的、洗发的、卖卤味等,与新经济毫不相关的、融资需求并不迫切的企业,都争相上市?

名义上说得很好听,让资本市场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说穿了,是为大小非抬高身价、造富服务。

虽然新股上市时,只有三分之一或者四分之一来流通,对市场的压力并不大。但是,只要一上市,随着小盘股股价的爆炒,每家公司立马产生了十多位亿万富翁,或10亿级别的富翁。只要熬一到三年,小非和大非就会源源不断地减持,跻身于中国的富豪榜。

10年前,中国20亿以上的富豪榜,人数不到200位。而如今,20亿——2600亿的富豪,陡增到2000多位,其中大多数都是上市公司的大非。据统计,到2020年,将有3.5万亿大小非解禁,将掠夺股市多少资源?还会产生多少新贵?

这些财大气粗的大非,减持后不再从事实体经济,二是动辄去购买几亿的豪宅,或者借着投资的名义,把几百亿资金转移到国外。不仅加剧了中国的两极分化,而且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既然如此,我认为监管层就应果断地对新股的股权结构进行改革:在新股发行前就禁止“一股独大”,规定控股股东的股权比例不得超过三分之一,使之成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公众上市公司。同时,除了5%以上的股东、创投、董监高以外,其他股东的股权按发行价折股,在新股上市时即可流通。这就不会造成近期无锡银行、上海银行、吴江银行等几倍、甚至10倍于流通股的小非(原几万人持有的内部职工股)集中减持冲击市场,引起市场的恐惧。

而只有33%的股权的控股股东,就不存在大非减持的问题了。若稍有减持,控股权就会被别人夺走,反而会激活市场的并购重组,有利于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

4、消除“二八”现象

两周前,有媒体发表了为“二八现象”唱赞歌的文章,认为“二八”现象不仅合理,而且会长期存在。

我当即写了《二八现象是成熟,还是畸形?》的文章进行反驳。认为“二八”现象不是市场成熟的表现,而是畸形发展;“二八”现象绝不可能是牛市。并指出:大盘股和白马股估值基本到位,有的已经有泡沫;大盘股、白马股明年不可能再成为市场的热点;要注意股价过快上涨、处于高位、高价的风险;对“二八”现象必须“再平衡”。

其后两周市场发生的事情,人们都已经看到了。

11月16日,新华社评论员和茅台公司同时发了风险警讯。随后,爆炒的白马股、热门股持续暴跌。

再后来,有消息传出:摩根大通在高位减持中国平安逾1亿股,抽走资金115亿元;北上资金沪股通连续2周减持大盘蓝筹股和白马股,只出不进。

可见,当整个市场都把“二八”现象凝固化,高度一致地认同“二”股的投资价值、并狂热地不断叫高白马股的目标价(如茅台看1000元、中国平安看100元、科大讯飞看100元)时,便是国家队和国内外各路机构出货的时机。

由于大量市场资金弃小追大,导致了三分之二的“八”股,今年跌幅超过10%,半数的“八”股,跌破了2638点股灾最低点时的股价,这便是上证50、沪深300指数牛市掩盖下的大熊市,为广大投资者所不齿。

监管层既然认为中国股市要走慢牛,那就应摒弃“二八”现象。事实表明,“二八”现象发展到极致,也同样会导致机构的恶性炒作,引发金融风险和股灾。如几百家上市公司因股价大幅下跌,面临质押强平仓线。

在舆论导向上,监管层不应再对广大投资者作“反对炒小、炒新、炒差”,主张大家去买大盘蓝筹股的价值判断和窗口指导,以免角色错位。

根据国家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更倾向于新兴产业的导向,成长性与估值匹配度突出,且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型公司,将会是未来市场热点所在。站在目前年关将至的时点,科技创新、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5G、中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一带一路、国企重组、混改、自贸港,及底部企稳放量股值得逐步布局。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早报
原创
名家
新闻
学堂
期货
理财
外汇
炒股软件
股票知识
K线图
平均线
分时图
短线炒股
MACD
涨停板
强势股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股民股票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