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原创 > 热点题材 > 【中核集团】中核扩容领衔“新三角” 核电审批何时重启引关注

【中核集团】中核扩容领衔“新三角” 核电审批何时重启引关注

时间:2019-04-07   来源:热点题材   点击:

中国核电

一锤定音,中核和中核建重组获批,核电格局再生变动。

1月3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建”)实施重组,中核建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核电双巨头实施重组,“新中核”成为能源行业继中电投与国家核电、国电和神华重组后的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组,98家央企缩减至97家,核电也就此迎来了新“三足鼎立”局面。

核电双巨头重组获批

重组落定的风声传了几天后,中核建如约划入中核,成为2018年首例央企重组。

在行业人士看来,此次重组并不意外,相比于其他央企重组的遮遮掩掩,中核与中核建要在“在一起”的决心早就透漏。

早在2017年3月17日,中核集团旗下上市公司中核科技公告称,中核集团正在筹划与中核建集团的战略重组事宜,重组方案尚未确定,方案确定后尚需获得有关主管部门批准。随后,上市公司中国核电、中国核建、东方锆业等也相继公布了该消息。

而中核与中核电也本是“同根生”。中核和中核建曾经都属于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下称“中核总”),1999年4月,国务院批准5个军工总公司改组为企业集团的框架方案,中核总被划分为中核和中核建。中核继承了中核总的主体,承接了大部分产业,中核建则负责核电工程、军工工程等方面的建设工作。

对于这两家公司重回同一主体,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核和中核建重组符合国资委要求做强做大国有企业的基本原则。

东方证券也指出,作为国资委系统内曾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家重量级央企,中核是国内核产业链布局最完善、综合实力最强的核工业集团,中核建是国内唯一具备核岛土建和安装能力的建造商,两大集团的战略重组对于我国核电的规模化建设和“走出去”战略有着重要意义。

“新公司的成立将打通核电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对资源的合理调配和对流程的有效梳理,目前核电工程建设中存在的接口过多、多头管理等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核电工程安全性及经济性预期将获得提升。”川财证券分析师表示。

核电现“新三角”局面

中核建划入中核也迎来了核电新“新三角”的局面。

鉴于核事业的特殊性,国家对核电项目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实行准入制度。但一直以来,中核建、大唐集团、华能集团等电力公司对核电领域兴趣浓厚,想参与核电站的开发建设和运营,并进一步控股。但苦于没有牌照,只能通过参股方式介入,在项目上无法占据主导地位。

目前,国内拥有“核电牌照”的企业一直维持在3家。此前,国内核电行业,只有中核、中国广核集团(下称“中广核”)及原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下称“中电投”)3家集团公司拥有核电运营资质。

2015年,中国核电行业完成第一次整合。中电投和国家核电技术公司(下称“国核技”)合并为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下称“国家电投”),国核技成为国家电投下属公司。拥有“核电牌照”的国家电投、中核、中广核正式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林伯强告诉记者,尽管今后电力企业也会涉及核电,但主要还是以中核、中广核及国家电投这3家为主。

而对于中核与中核建的重组,业内观点出现分化。有业内人士认为,合并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中核建作为工程建设公司与中核合并后,其他业务将受到限制;而另有业内人士认为,重组对于核电行业整体发展推广有益。

东方证券也指出,新中核不仅补齐了核电建设能力的短板,也自动获得中核建高温气冷堆的技术,重组完成后,中核、中广核与国电投集团三足鼎立的局面将进一步向中核倾斜,中核与另外两大央企在核领域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对此,林伯强认为,两家公司在主业上具有互补性,重组对其他业务不会造成特别大的影响。“因为核电是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比较高,竞争不是很强的领域。”林伯强称。

而随着核电三大巨无霸壮大,国内核电行业或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截至2017年底,我国在运核电机组装机容量3688万千瓦,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2155万千瓦。

开源证券据此估算,尚有3000万千瓦左右装机缺口,未来3年预计每年开工6台至10台。在之前两年核电的审批开工相对较慢,那么未来3年核电有望放开审批,并提速建设。

不过,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谈道:“沿海核电还在建设,下一步可能会有新的电厂扩容,但是目前国内的电力产能过剩,因此核电建设节奏要进行适度调整。”

利好核电出海

尽管国内核电重启的时间表并未确定,但国内核电出海风头正劲时,两家公司合并将提升核电走出去的竞争力。

据新华社报道,中核相关负责人2月1日表示,在我国核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两家集团重组将有利于集成两家集团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完整产业链的综合性核工业集团,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快核电“走出去”。

林伯强告诉记者,中国在核电领域关注的不仅是国内市场,而且要做大做强国际市场,两家企业重组后也将提升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其实,中核与中核建早在2017年上半年就开始为共同开拓国际市场筹划。

据中核官网2017年3月23日的信息显示,当天,中核中原公司与中核建高温堆公司签署了《关于共同开发国际市场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依托自主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高温气冷堆等核电技术,携手开拓国际核电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中核中原公司以承建大型国际核工程项目为主,同时开拓国际民用建筑市场;中核建高温堆公司主营业务包括核能利用、核能技术研发、核技术应用、能源投资、资产管理等。

“一带一路”建设也是新中核出海的契机。

韩晓平告诉记者:“中国暂时不缺电,不代表世界不缺电,在‘一带一路’的沿线有15亿人无电可用,在沿线孟加拉、伊朗等地方都具备建设核电站的条件。中国要带着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能力去建设,而这些能力需要国内的核电建设支撑和完善。”

国泰君安证券指出,在“一带一路”沿线,用电需求大、发电能力不足的国家将是我国核电设备和技术出海的主要目标,例如印尼、埃及、阿根廷以及约旦等地区。按照此前中核的估计,到2030 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替和新建的核电机组大约有100台,华龙一号希望占到20-30台。


推荐内容

推荐文章

栏目导航

友情链接

网站首页
早报
原创
名家
新闻
学堂
期货
理财
外汇
炒股软件
股票知识
K线图
平均线
分时图
短线炒股
MACD
涨停板
强势股
热门资讯

copyright 2016-2018 股民股票网保留所有权 京ICP备16025527号 免责声明:网站部分内容转载至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